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符合生態環境管控要求,在旺蒼經開區煤資源綜合利用功能區基礎之上,擬新建旺蒼嘉川化工園區,作為未來全縣化工產業發展的核心聚集地,共同構成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和新的增長極。旺蒼經開區組織編制了《旺蒼嘉川化工園區總體規劃(2022-2035)》。為進一步增強規劃編制的可行性和公眾參與性,切實保障公眾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四川省城鄉規劃條例》等相關規定,現將該規劃方案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示,征求市民意見,歡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提出意見和建議。
一、公示時間:2022年11月8日至12月8日。
二、公示地點:旺蒼縣人民政府網站、旺蒼縣自然資源局公示欄、項目現場
三、反饋意見方式:
1.來信請寄至:旺蒼縣西鳳巷104號,旺蒼縣自然資源局,郵政編碼:628200
2.聯系人:米鑫榮
3.聯系電話:0839-4315042
旺蒼縣自然資源局
2022年11月8日
《旺蒼嘉川化工園區總體規劃(2022-2035)》主要內容
一、規劃規模
旺蒼嘉川化工園區位于旺蒼縣嘉川鎮;東至槐樹村槐樹壩、西至自來村喬林灣、南至廣巴鐵路,北至寨梁村焦家埡,總規劃面積為204.5359公頃。園區共分為兩個區塊,區塊一為已建成區域,區塊二為新增區域。
區塊一位于園區南部,東至燈塔村枧槽灣、西至和平村冒火梁,南至廣巴鐵路、北至和平村貓兒洞,面積為48.8786公頃;區塊二位于園區北部,東至槐樹村槐樹壩、西至自來村喬林灣,南至和平村唐家溝、北至寨梁村焦家埡,面積為155.6573公頃。
二、規劃期限
本規劃與旺蒼縣國土空間規劃期限保持一致,即2022-2035年。本次規劃不分近中遠期,均為近期即將實施的區域。
三、規劃原則、任務
(一)規劃原則:堅持適度超前原則、堅持環境友好原則、堅持綜合效益最佳原則、堅持資源節約原則、堅持科學布局、綜合開發原則。
(二)規劃任務:(1)承接上位規劃任務,合理規劃用地布局,為縣化工產業集聚發展提供用地支撐;
(2)著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優化延伸產業鏈,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群,形成特色優勢產業體系;
(3)不斷提高工業園區承載重大項目、優勢企業的能力,使園區形成功能定位明晰,規模優勢突出,集聚效應明顯,輻射帶動有力的先進產業集中區。
(4)完善園區發展支撐體系,用地布局、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組織、基礎設施配套、綠化景觀環境、安全生產等方面的配套保障工作。
四、主要內容
(一)產業發展規劃
1.產業發展定位:根據旺蒼嘉川化工園區地域分布和現有的產業基礎,結合不同工業門類的特性、環境影響和可拓展空間等因素,園區產業發展形成煤化工產業集群、天然氣綜合利用產業集群、釩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
2.產業準入規劃:規劃提出如下產業準入清單,涉及國民經濟5門類15大類27中類45小類,其中,禁止類涉及國民經濟3門類5大類5中類5小類;限制類涉及國民經濟5門類13大類22中類40小類。
(1)鼓勵類
A.煤化工產業功能區:圍繞四川能投旺蒼焦化項目,重點發展焦化及其下游產業,如焦爐煤氣、煤焦油綜合利用項目,適度發展具有本地資源優勢的礦產資源加工及基礎化學原料制造等項目。
B.優先引入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遵循清潔生產及循環經濟的項目。
(2)限制類
原則上,未被列入鼓勵類、環境準入負面清單的屬限制發展類,但在“規劃”具體實施過程中,切不可盲目引進項目,應注意按如下原則要求:
對于不屬于規劃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方向的建設項目,若與規劃區產業定位有互補作用,或屬于規劃區重要項目的下游企業,或屬于高品質、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業,或有利于規劃區實現循環經濟理念和可持續發展,這一類企業若在建設項目環評中經充分論證分析與“規劃”無明顯沖突,不會影響“規劃"實施的,建議允許此類建設項目入駐。
(3)禁止類
A.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項目、列入國家產能過剩的項目、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限制類和禁止類的項目。
B.不符合環保法律法規、各類污染防治規劃及要求的項目。
C.清潔生產水平不能達到行業清潔生產二級標準要求或低于全國同類企業平均清潔生產水平的項目。
D.煤化工產業功能區:禁止引入褐煤開展洗選,焰火、鞭炮產品制造。
(二)用地布局規劃
1.空間管制:規劃區用地分為適建區、限建區、禁建區。
(1)適建區:禁止建設區外的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且坡度小于 25%的地區。該區域是城鎮建設初具規?;蛏形撮_發建設的區域。應根據規劃要求有計劃、 按時序、積極引導發展。
適建區作為城鎮建設優先發展和重點發展的地區,必須明確劃定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和用地規模,高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根據資源條件和環境容量,科學合理的確定開發模式和開發強度。
(2)限建區:規劃區內除禁止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外的其他地區。包括自然山體、山林綠化區、重要生態維育區等。
限建區內對各類開發建設活動進行有效控制,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應嚴格按程序報批,并符合城市建設整體和全局發展的要求,嚴格控制項目的性質、規模和開發強度。
(3)禁建區:包括行滯洪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泥石流地區、坡度大于25%的陡坡區、重點雷擊區以及110千伏高壓線、220千伏高壓線、500千伏高壓線、高壓燃氣管道(站)等重要基礎設施的保護區范圍,該區域內禁止任何建設。
2.空間布局結構
依據旺蒼嘉川化工園區發展訴求及山形水勢特點,將化工園區和經開區煤資源綜合利用區連片建設、協同發展、共享基礎設施配套,通過道路、綠化的分割,構成既相對獨立又有機聯系的多個功能區;形成“一心兩軸三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
一核:結合片區發展計劃,在規劃區南側臨近主干道區域打造一個綜合服務核心;
兩軸:沿產業大道打造規劃區產業經濟發展帶動軸,沿產城大道打造的區域交通聯系軸;
三片區:結合產業發展計劃、片區規劃邊界和用地布局情況,在方家溝區域布局以釩制品為主的釩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功能區,在新田灣區域布局天然氣和煤化工融合發展功能區,在園區大道以南花房子灣區域保留現狀煤資源綜合利用功能區。
3.土地利用規劃
本次規劃為嘉川化工園區總體規劃,用地規劃集中在規劃范圍內,公服基礎設施與周邊共建共享。規劃區面積為204.5359公頃,其中:建設用地面積為202.5612公頃,非建設用地面積為1.9747公頃。規劃區土地利用規劃詳情如下:
(1)工業用地【M】
規劃工業用地面積約186.5857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92.11%,其中,二類工業用地面積約45.0972公頃,三類工業用地面積約141.4885公頃。
(2)交通設施用地【S】
規劃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12.8928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6.36%;其中,城市道路用地面積12.8928公頃。
(3)公用設施用地【U】
規劃公用設施用地面積約1.3994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69%。
(4)綠地與廣場用地【G】
規劃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約1.6833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83%。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約0.6851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的0.34%;防護綠地面積約0.9982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49%。
規劃土地利用統計表 |
|||||
序號 |
用地名稱 |
原代碼 |
用地面積 |
占地比例 |
|
公頃 |
|||||
1 |
工礦用地 |
M |
186.5857 |
92.11% |
|
其中 |
二類工業用地 |
M2 |
45.0972 |
22.26% |
|
三類工業用地 |
M3 |
141.4885 |
69.85% |
||
2 |
交通運輸用地 |
S |
12.8928 |
6.36% |
|
其中 |
城鎮道路用地 |
S1 |
12.8928 |
6.36% |
|
3 |
公用設施用地 |
U |
1.3994 |
0.69% |
|
其中 |
供水用地 |
U11 |
1.3994 |
0.69% |
|
4 |
綠地與開敞空間用地 |
G |
1.6833 |
0.83% |
|
其中 |
公園綠地 |
G1 |
0.6851 |
0.34% |
|
防護綠地 |
G2 |
0.9982 |
0.49% |
||
5 |
城市建設用地 |
202.5612 |
100.00% |
5 |
|
6 |
非建設用地 |
|
1.9747 |
|
|
其中 |
農林用地 |
E2 |
1.9747 |
|
|
7 |
總用地面積 |
|
204.5359 |
|
(四)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原則:先行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安全性原則、便捷性原則、特色性原則。規劃交通設施用地面積約12.8928公頃,占總建設用地的6.36%。
(五)綠地系統與景觀規劃
1.規劃綠地與廣場用地面積約1.6833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83%。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約0.6851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的0.34%;防護綠地面積約0.9982公頃,占總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的0.49%。
2.景觀風貌規劃構思
(1)保護和利用園區內的山體、水域、強化山水意境。
(2)以自然景觀為背景、建筑景觀為核心,使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
(3)體現地方特色,重點打造景觀帶和公園、廣場節點處以提升園區景觀效果。
(4)以連續、交織的道路空間連接園區的空間視線通廊,強化工業特征的表現力。
(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旺蒼嘉川化工園區將構建以煤資源綜合利用、天然氣綜合利用、釩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的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產業體系,實現資源成長型經濟的成功轉型。園區功能空間、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管理體系得到優化,經濟快速穩定增長,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優美,園區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高,并力爭成為國家級園區循環化改造示范點。
五、主要圖紙
1.區位關系圖
2.規劃范圍定界圖
3.空間結構分析圖
4.土地利用規劃圖
5.對外道路結構規劃圖
6.對內道路結構規劃圖
7.綠地系統規劃圖